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

馬祖道一禪師:即心即佛,非心非佛



馬祖道一,唐朝四川人,俗姓馬,故世稱馬大師或馬祖。他的容貌奇偉穎異,兩眼虎視眈眈,舌頭長過鼻尖,腳下有兩個輪紋,走路就像牛在步行一般。道一幼年出家,後來到南嶽衡山學習禪坐,巧遇懷讓禪師以磨磚成鏡接引之,終於契悟上乘佛法。

馬祖禪師以「平常心是道」、「即心即佛」大弘禪法,明州大梅法常禪師就是在參禮馬祖禪師時,單刀直入問:「如何是佛?」馬祖回答:「即心即佛。」法常禪師言下大悟,就到大梅山隱居修行。

後來馬祖大師想測驗他,是不是真的徹悟,於是派一位僧人去試探。僧人見到法常禪師就問:「聽說你在馬祖大師門下開悟了,所以在此住山。請問你當時聽到什麼?」

法常回答:「大師告訴我:即心即佛。我便離開到這裡了。」

僧人馬上說:「可是,馬祖大師近日說法不同了,現在不講即心即佛了。」

法常問:「現在講什麼呢?」

僧人回答:「他現在講:非心非佛。」

法常禪師不為所動,說:「這老頭兒作弄人,故意要讓人惑亂顛倒,管他非心非佛,我只管即心即佛。」

這位僧人回去據實稟告馬祖大師,馬祖大師聽完大聲讚嘆:「梅子熟了!」意指法常禪師已經契悟「即心即佛」的道理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沒有絲毫懷疑,不再為「即心即佛」、 
非心非佛」的言語所困,心已自由無礙,所以馬祖肯定他「梅子熟了」。



馬祖大師繼承六祖大師的道統,說「即心即佛」,凡是有人來請他開示佛法,他總是一句「即心即佛」,就有僧人問他:「老師,你怎麼跟人說法都是一句『即心即佛』呢?」

馬祖道一回答:「小孩子哭鬧時,總得拿個東西哄哄他啊!」

「為止小兒啼」出自「黃葉止啼」的典故,這個譬喻出自於《涅槃經》的〈嬰兒行品〉,意思是小孩吵著要吃糖而哭鬧,做父母的沒辦法,就摘了一片黃葉子跟他說:「不要哭了,給你這金子去買糖吃。」小孩信以為真,就止住啼哭,歡喜的去了。馬祖說「即心即佛」,就是針對那些 以為佛在心外,而拚命向外求佛的人所說的法。上上根機的人,如法常禪師,可以一語悟入透徹,但也有許多是落入口頭禪,不得究竟。

僧人再問:「小孩子不哭了呢?」

馬祖答:「那就告訴他:非心非佛。」

意思是雖然止啼,但根本習氣未除,執心為佛,所以要用「非心非佛」來破除執著。即心即佛是從正面作肯定的表述,引導人直取佛心,了見佛性;非心非佛是從反面來作否定的表述,使人明白佛性了無境界相可得,排除對境界的執著。


僧人說:「除了這兩種,你要如何接引第三種人呢?」

馬祖:「我就告訴他:不是物。」


第三種人已離「即心即佛」、「非心非佛」兩端,但還未悟入透徹,所以馬祖禪師又以「不是物」來接引,因為佛法是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,一落於言說、文字、名相就不是了,所以不是物,無法言說,什麼都不是。


僧人最後問:「假如是已經開悟的人來,你會怎麼說?」

馬祖回答:「那很簡單,我就教他自己好好去體會大道。」意思是教他在日常生活中歷練所悟之理。



「即心即佛」是一法門,「非心非佛」也是一法門。禪宗標榜「無門爲法門」,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門,走通了都能見道,一切言說都只是方便。正如馬祖所說,所有佛法是「建立亦得,掃蕩亦得,盡是妙用,妙用盡是自家」。